10月30日,据路透社报道,OpenAI将进行硬件战略调整,旨在优化计算资源和降低成本。OpenAI将引入AMD的MI300系列芯片,同时继续使用英伟达(Nasdaq:NVDA)的GPU。此外,OpenAI还与博通(Broadcom Inc.)和台积电(TSMC)合作,计划于2026年开始生产自研的定制AI芯片。
路透社在报道中提及,OpenAI已组建了由约20名工程师组成的芯片开发团队,其中包括曾参与谷歌Tensor处理器项目的高级工程师。但是,按照OpenAI目前的时间表,定制芯片的真正生产预计要到2026年才能实现。
OpenAI此前主要依赖英伟达的GPU进行模型训练和推理。目前,英伟达的GPU占据超过80%的市场份额,但芯片短缺、英伟达AI算力卡供不应求、成本上升等问题导致OpenAI正寻求替代方案。
通过引入AMD的MI300系列芯片,OpenAI不仅能够确保高性能计算,还能分散供应风险。
除了引入AMD芯片,OpenAI 正在与博通合作开发新的定制芯片,旨在处理其用于AI推理的大型负载,并与台积电合作以确保具备芯片制造能力。
OpenAI原本计划建立一个芯片制造厂网络,但由于成本和时间限制,这项计划已暂时搁置。目前OpenAI将重点投入内部芯片设计,与博通和台积电等行业伙伴合作,以确保芯片供应的稳定性。
训练像ChatGPT这样的AI模型成本高昂。根据此前报道,OpenAI预计今年将亏损50亿美元,而收入为37亿美元。计算成本,即处理大规模数据集和开发模型所需的硬件、电力和云服务费用,是该公司最大的支出。
目前,英伟达的GPU占据了超过80%的硬件市场份额。由于芯片供应短缺和价格上升,促使OpenAI开始探索AI硬件的内部开发或外部替代方案。这一策略与亚马逊、Meta、谷歌和微软等科技巨头相似,即通过定制芯片降低成本并确保AI硬件的获取渠道。但是,谷歌、微软和亚马逊在这一领域的努力已经领先了几个阶段,OpenAI可能需要大量资金才能具备真正的竞争力。
今年10月,OpenAI刚完成6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63亿元)新一轮融资,该轮融资由Thrive Capital领投,微软、英伟达、Altimeter Capital、富达基金、软银及阿布扎比国家支持的MGX投资公司参投,投后估值达1570亿美元。OpenAI希望利用这些资金加强算力资源,持续扩展其AI工具和技术研究的能力。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在本月初从广州正式出征,奔赴南极。考察队分别搭乘“雪龙”号和“雪龙2”号科考船,由于两船船速不同,今天上午(6日),“雪龙2”号刚刚穿越赤道。
目前,“雪龙”号和“雪龙2”号已经先后穿越赤道,下一步,两艘船都将面临南半球西风带的考验。
·由于国内人工智能算力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较差,目前国产AI算力能否真正被使用且易用,这是国产算力芯片面临的重大挑战。
张亚林指出,算法迭代和应用更新是推动AI前进的原动力,没有算法和大模型的持续更新和迭代,以及各种应用场景的层出不穷,人工智能的发展依然可能是昙花一现。真正的AI公司必须通过深度结合场景,打造高性价比产品,以实现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他认为,当前AI算力能否真正被使用并易用,这是国产算力芯片面临的重大挑战。
燧原科技创始人张亚林
在创立燧原科技之前,张亚林曾在AMD工作了11年,他带领AMD上海研发中心成功开发并量产多颗旗舰处理器;近日,张亚林获得了202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张亚林表示,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大模型让人工智能实现了从感知和判断到生成和创造的巨大跨越,正在快速重塑数字时代的发展模式。
人工智能要落地,必须通过与场景的深度结合,进行系统化、集约化的赋能,打造高性价比的产品。举例而言,可以通过AI技术对目前已有的互联网应用进行深度赋能和升级,打造出更好的性价比和商业回报,进一步增加用户的黏性和付费意愿,让广告、推荐、搜索等高回报率的应用进一步深入人心。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实现人工智能第一波的应用落地。
张亚林认为,现在的人工智能离真正能够带来的社会价值、生产力价值和商业价值,还有一定的距离。人工智能现在依然是一个赋能型的工具,还没有真正达到高层次的人工智能,还是处在一个协助赋能的阶段。但他预测,在未来的十年内一定会有超级人工智能,或者更高级的通用人工智能出现。到那个时候,可以指望人工智能不仅仅是赋能,而是真正有效地解决人和企业的运作问题。
伴随商业化应用不断向纵深推进,大模型推理市场被大大拓展和激活,也随之带来了智能算力需求的增加。AI训练要求高性能、高存储、高带宽,追求极致计算能力;而AI推理算力要求高效能、低功耗、低延时,追求极致性价比。
由于国内人工智能算力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较差,目前国产AI算力能否真正被使用且易用,这是国产算力芯片面临的重大挑战。在国产化替代的大背景之下,破除产业壁垒,加强协同合作,构建合作共赢的AI算力生态体系是必经之路。以原始创新的软硬件架构开发产品,这是唯一正确且必须坚持的路线。
今年5月,由燧原科技产品提供支撑的宜昌点军智算中心实现运营。张亚林指出,智算中心是一个至少3-5年长周期的落地运营过程,需要投建方、运营方、使用方一起合作共赢。在张亚林看来,人工智能这些年的发展,早已从底层的芯片,走向了一个集成的系统。“这样一个大的系统,需要从十几个维度统筹去解决问题。我们认为一个公司必须把核心的领域掌握在自己手里,比如成本结构掌握在自己手里,把整个系统的设计链条成本降到最低,复杂度降到最低,最终才能产生一个最佳性价比的产品。”
据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日前报道,亚马逊正与人工智能初创公司Anthropic商讨第二笔大规模投资,金额数十亿美元。这将是自去年9月亚马逊宣布对Anthropic投资40亿美元以来的新一轮财务承诺。但此次投资附带特殊条件,亚马逊要求Anthropic在训练人工智能模型时,使用由亚马逊自研芯片驱动的云服务器。
Anthropic由前OpenAI高管Dario Amodei和Daniela Amodei兄妹联合创立,被认为是OpenAI的最大竞争对手。Anthropic已筹集97亿美元,接近OpenAI筹资总额219亿美元的一半。今年年初,Anthropic预计,随着训练和扩大其人工智能产品,2024年将消耗超过27亿美元。据The Information报道,几个月来,Anthropic一直在讨论以400亿美元的估值进行新的融资。
Anthropic和亚马逊此次谈判的重点在于Anthropic同意采用多少亚马逊的芯片,这将直接影响亚马逊的总投资规模。对Anthropic而言,转向使用亚马逊自研的Trainium芯片可能面临技术挑战。亚马逊的配套软件尚不如开发者熟悉的英伟达Cuda软件成熟。此外,这可能增加Anthropic对亚马逊Trainium服务器的依赖,限制其未来选择其他云服务提供商或自建数据中心的灵活性。而亚马逊则希望推动Anthropic采用自家芯片,减少对英伟达芯片的依赖。参与双方讨论的知情人士表示,作为最初合作的一部分,Anthropic已同意使用部分Trainium服务器,但主要仍依赖英伟达的服务器。
据报道,在新一轮投资中,Anthropic与亚马逊的任何投资交易可能以可转换票据形式进行,这些票据将在Anthropic从其他投资者处成功融资后转换为股权。双方还在就一项云协议展开谈判,根据该协议,双方将共同分享向亚马逊云客户销售Anthropic模型的收入,Anthropic则同意从亚马逊租用专用服务器来开发其技术。
除了与亚马逊的合作,Anthropic还与谷歌建立了规模较小的云合作关系。去年谷歌承诺向Anthropic投资20亿美元,不过反垄断机构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10月份宣布启动调查。该机构将确保对人工智能行业的大规模科技投资不会扭曲市场,防止少数科技公司占据主导地位。
国内人工智能创业明星公司月之暗面(Moonshot AI)创始人杨植麟被曝遭投资人提起仲裁?对此,月之暗面11月11日向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回应称,杨植麟已委托律师,将依法提出抗辩。
据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记者了解,此前申请仲裁的是杨植麟此前参与创立的公司循环智能的投资人,包括:金沙江创投、靖亚资本、博裕资本、华山资本和万物资本。
知情人士表示,此次仲裁申请可能缘起于,在尚未拿到来自循环智能的上述投资方的同意豁免书之前,杨植麟和其他创始人就已启动融资并创立月之暗面。
澎湃科技注意到,循环智能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面向企业营销客服的AI软件提供商。公司最初由杨植麟、张宇韬和陈麒聪三位联合创始人共同建立,三人均为技术出身,结识于清华大学的知识工程实验室。杨植麟曾在卡内基梅隆大学(CMU)攻读博士,师从苹果公司AI负责人Ruslan Salakhutdinov和Google AI首席科学家William W. Cohen。陈麒聪在CMU攻读计算机硕士,师从亚马逊AWS AI负责人Alex Smola。张宇韬在清华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师从数据挖掘专家唐杰教授。
在循环智能的早期阶段,三位联合创始人均分股权,但杨植麟并非CEO,而是主要负责AI和产品,担任首席科学家一职。陈麒聪担任CEO,张宇韬任CTO。
月之暗面成立于2023年4月,主打产品为Kimi智能助手。自成立以来,公司融资进展迅速,备受业界关注。今年2月,月之暗面获得了由红杉中国、小红书、阿里巴巴等投资的超10亿美元A+轮融资,估值达到约25亿美元。8月又有媒体报道称,月之暗面完成了超3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腾讯参与了本轮投资,该公司估值升至33亿美元,使其成为国内AI“六小龙”中估值最高的企业。
在尚未获得循环智能部分投资方的同意豁免书之前,杨植麟和张宇韬已启动融资并创立了月之暗面。这可能引发了部分投资方的不满,认为在股权和竞业等方面存在争议。据36氪旗下投资报道账号“暗涌Waves”报道,目前循环智能时期的投资人已经在中国香港提起仲裁,相关电子仲裁申请书也已递交HKIAC(香港国际仲裁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前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张予彤在月之暗面融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也是循环智能的首个天使轮投资人,并曾代表金沙江创投在循环智能的董事会中。随着月之暗面估值的迅速攀升,这可能给循环智能时期的老投资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冲击。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仲裁可能对月之暗面的后续融资和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但具体结果有待仲裁机构的裁定。
·当前的创业赛道日益细分,对创业项目的评审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AI的成熟度、客户的接受度和市场的认可度,还需要一个商业验证的过程。
随着生成式AI的兴起,越来越多人开始加入AI创业的大潮。然而,对于许多创业者来说,当前仍在寻找市场的认可度。
11月15日,2024年“创·在上海”(Startup in Shanghai)国际创新创业大赛进入复赛阶段。
此次大赛赛事分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专业赛道和未来产业新赛道专题赛,其中产业赛道重点关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科技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产业,设置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资源与环境和新能源汽车等多个细分赛道。
2024年“创·在上海”(Startup in Shanghai)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复赛现场
Techin科创界创始合伙人徐荣作为本次大赛的评委之一,在接受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采访时直言,当前的创业赛道日益细分,对创业项目的评审要求也相应提高。本次大赛中,多家企业展示了AI技术在资源环境等传统行业的创新应用,值得关注。
徐荣指出,通过AI技术可以构建更可控、可监测、可分析、可预测的模型,这是未来行业应用的发展趋势。“但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AI的成熟度、客户的接受度和市场的认可度,还需要一个商业验证的过程。” 徐荣观察到,本次参赛的项目团队多由具备技术背景的创业者组成,成员年龄集中在30-40岁,这反映出当前许多创业项目的人才架构日趋成熟,项目更具市场导向性。
“没有技术支撑就没有竞争力”
进入复赛的杨若来自上海缤氛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他的参赛项目是“AI驱动香氛嗅觉体验升级服务系统”。项目核心是利用AI智能算法确定香氛扩香的布点和设备选型。
“过去,我们需要派人到连锁酒店实地考察香氛布置点位,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杨若介绍说,借助AI技术构建的大模型,客户只需输入平面图,就能精准知道需要在哪些位置安装设备。“这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准确性。”据悉,这个项目可以使客户在成本降低40%的基础上仍能保持40%的毛利率。
今年是杨若第三次参赛,他表示,当前创业技术支撑非常关键,有了核心技术的支撑,创业项目在与客户博弈时会有更大的议价空间;而没有技术创新,只能被市场压制。杨若想利用此次答辩机会,看项目能否通过评委初步的商业化验证。杨若坦言,当前很多AI领域创业者仍在寻找合适的应用场景,等待客户的认可和订单的落地。目前他们的产品主要依赖于大型连锁酒店等B端客户,如果通过评委初步的商业化验证,也会直接影响到公司是否选择进入ToC端市场。
来自上海博瑞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吴杨(化名)作为企业代表,参赛项目是基于AI技术的多参数传感器融合水环境智慧管理无人船,主要用于水质监测、水面作业和应急维护等。
吴杨表示,利用AI技术开发的智慧管理无人船,可以替代传统人工进行水质监测和水面作业,降低劳动风险,提高工作效率。“我们通过积累大量的数据,建立水环境数据库,利用AI技术进行分析,可以更精准地进行水环境治理,提升治理效果。” 他认为,环境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未来的创业方向中,跨界融合AI技术将是大势所趋。此次参赛项目如果获得评委商业化验证,将首先在公司内部进行商业化推广,随后拓展ToB端市场。
人才架构成熟度越来越高
作为评委,徐荣更关注企业能否聚焦于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尤其是能否利用技术创新解决客户的痛点。“能否得到市场的验证,有没有客户愿意为你的技术买单,是企业的立命之本。”
据悉,本年度大赛小微企业组评选结果与创新资金政策对接,大赛成长企业组评选结果与科技小巨人工程政策对接。获奖企业还可获得大赛提供的“创孵学院”培训、“梦想沙龙”服务、优先推荐科创助力贷等支持。
作为此次复赛分赛点之一,复旦大学科技园总经理荆勇表示,希望借助大赛的平台,发掘有潜力的创业项目入驻园区。荆勇称,今年创业项目相较于过往有所减少,但质量明显提升,此外,创业项目更聚焦于垂直应用领域,技术驱动为主要特色。园区希望通过“以赛促创、以创促企、以企促产”的方式,帮助创业项目从概念走向市场。
荆勇介绍,复旦大学科技园会为在大赛中脱颖而出的项目提供免租办公空间、创业导师辅导、产业资源对接等支持,帮助他们渡过初创阶段的难关。
第二届“上证杯”“海聚英才”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通知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精神,凝聚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融合发展,深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更好服务促进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打造“以赛引才、以赛选才、以赛聚才”赛事平台,激发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促进人才、技术、产业等深度融合,助力上海成为海内外青年大学生的向往之地、创新创业之地、价值实现之地,让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更好展现才华。
根据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总体安排,定于2024年11月至2025年5月举办第二届“上证杯”“海聚英才”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大赛主题:聚上海·创未来·赛青春
组织机构
(一)指导单位
上海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二)主办单位
上海市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
(三)承办单位
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
万博科创促进中心
(四)协办单位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国教育学会科创教育协作体、上海市白玉兰国际友好交流基金会、上海市各高校及部分国内外高校等
(五)特别支持单位
黄浦区人民政府、金山区人民政府
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
上海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
(六)战略合作单位
上海证券交易所公益基金会、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七)执行机构
大赛设立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组委会),由上海市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同志担任主任,负责大赛的组织实施;
大赛设立专家委员会,负责项目评审等工作;
大赛设立纪律与监督委员会,负责对赛事组织、参赛项目评审、协办单位相关工作等进行监督,对违反大赛纪律的行为予以处理;
大赛设立秘书处负责日常相关工作。
赛事设置
参赛项目设置
本次大赛设置六大赛道,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分别承办,各赛道均分创意组、创业组,均接受国内项目和国际项目。总决赛在上海举行。
参赛项目组别
本次大赛各赛道分创意组、创业组。
1.创意组:参赛项目具有科技创新成果或商业经营推广价值的创新创意产品,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2.创业组:参赛项目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性或成型的产品、服务模式,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未满5年(自通知发布之日起计算),并且所获机构、个人股权投资不超过一轮次,项目所在单位的股权结构中项目负责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
大赛聚焦领域及赛道
1.生物医药(下设单元赛道,创新医药单元赛道:主要聚焦新靶标、新位点、新机制、新分子实体,重点发展抗体药物、新型疫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高端生物制品,靶向化学药及新型制剂,现代中医药等;医疗器械单元赛道:主要聚焦高端影像设备、高端植介入器械及耗材、手术治疗及生命支持设备、高端康复辅具、体外诊断仪器和试剂、生物医用材料等;现代医疗服务单元赛道:主要聚焦临床前及临床合同研发(CRO)、合同研发生产(CMO/CDMO)、康养医疗服务等;医疗数字化单元赛道:主要聚焦人工智能辅助药物开发、数字医疗解决方案等)赛道,由复旦大学承办。
2.人工智能、科技金融(元宇宙、 AI 基础层、 AI 技术层、 AI 场景应用、通用技术、虚拟现实等)赛道,由上海交通大学承办。
3.文化创意及产业创新(下设单元赛道,文化教育赛道:文化娱乐、影视游戏、在线教育等;设计创意赛道:工业设计、服务设计、体验经济等;乡村振兴赛道:乡村振兴、社区更新等;现代服务赛道:新零售、食品科技及产品、新物流及供应链等)赛道,由同济大学承办。
4.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通信网络、工业互联网、网络与信息设备、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软件开发等)赛道,由华东师范大学承办。
5.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产品与技术、动力电池、碳中和、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等)赛道,由上海大学承办。
6.高端装备制造(仪器和传感器、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汽车、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赛道,由上海理工大学承办。
参赛对象及要求
1.参赛项目负责人应为国际、国内高校(含职业院校)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学生(即2019年之后的毕业生),以及国家开放大学学生。
2.参赛项目负责人须为该项目或创业组织的第一创始人或核心团队成员,创业组需要持有该单位的股份(对于参评人持有股份的形式可以是直接持有和间接持有)。
3.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参赛项目须为原创性创新项目,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赛程安排
大赛时间为:2024年11月-2025年5月
大赛启动(2024年11月)
项目征集(2024年11月-2025年4月8日)
参赛团队通过大赛官方网站(网址:https://hjyc.youkehulian.com)报名,提交参赛信息表、项目商业策划书和答辩PPT、身份证明、承诺书、参赛证明等材料(详情请见附件1-4)。要求项目商业策划书的PPT 至少 10 页 (不计封面及目录页),内容需包括但不限于:项目介绍、产品价值、团队介绍、竞争优势、市场化能力、过往业绩、发展前景等。
大赛组委会将开展赛事宣讲会、参访会、政策宣讲会、项目推介会、专家报告等系列活动,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项目评审
国际国内不同来源项目分别按创意组、创业组开展评审。
1.初赛评选(2025年4月中旬)
由各赛道承办高校组织专家网上评审。评委对国内国际参赛团队的项目商业策划书和答辩PPT进行网上集中评审。
评审结束后,根据项目得分情况评出进入复赛的名单并及时公布结果。
2.复赛评选(2025年4月下旬)
由各赛道承办高校组织专家评审。国内参赛项目团队线下集中答辩,评委现场评审,地点为各赛道承办高校;国际参赛项目团队可以申请线上答辩,集中线上评审。
评审结束后,根据项目得分情况评出进入总决赛的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公布结果。
3.总决赛(2025年5月)
由大赛组委会组织。国内参赛项目团队线下集中答辩,评委现场评审;国际参赛项目团队可以申请线上答辩,集中线上评审。
评审结束后,根据项目得分情况评出获奖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公布结果。
颁奖典礼(2025年5-6月)
由大赛组委会组织,择期举行。
奖项设置
大赛奖励及奖金
进入总决赛的项目按照六大赛道部分组别参加比赛,各赛道分别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胜奖若干,颁发获奖证书、奖杯及奖金。
大赛设优秀指导教师奖、优秀组织奖。
大赛其他奖励政策
1.大赛总决赛一、二等奖获奖者将晋级“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复赛。
2.大赛总决赛获奖者可参加组委会举办的上海市创新创业研修班和创业 CEO 培训班,获得优先推荐进入“海聚英才”创业训练营、“创业谷”训练营、上海市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研修营等学习机会。
3.大赛获奖项目可以优先推荐申请有关支持单位的基金或担保贷款,并享受相应利息补贴。
4.大赛参赛项目落地孵化,可享受市、区各科创孵化基地工商注册、财务、法律等服务。
5.大赛获奖项目将与各区内应用场景对接,提供企业宣传、市场拓展等创业服务资源。对符合条件的海内外人才,推荐申请上海市各区人才计划政策(详见附件5:黄浦区、金山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大赛解释权
本通知所涉及内容的最终解释权归大赛组委会所有。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老师,电话:021-64741228;
李老师,电话:021-55270023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 9:00——11:00
下午 13:00——16:00
报名网站:https://hjyc.youkehulian.com
官方公众号:上海科创委
国债期货早盘收盘,30年期主力合约涨0.27%,10年期主力合约涨0.02%,5年期主力合约跌0.08%,2年期主力合约跌0.05%。
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行FAST脉冲星科学研讨会并对外发布,截至2024年11月,位于贵州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自调试以来,已经发现的脉冲星数量突破一千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其中包括大量的毫秒脉冲星和脉冲星双星,大大丰富了脉冲星的种类和数量,对于理解脉冲星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观测脉冲星,还可检验广义相对论、探测低频引力波等,为脉冲星物理、测时等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啥是中国天眼FAST?它的作用是什么?
中国天眼FAST,全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当今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能够捕捉宇宙中更微弱的信号,探测到更暗弱的天体,帮助人们破解宇宙奥秘。
2011年3月FAST开工建设;
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进入调试运行阶段;
2020年1月11日,FAST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
从2016年建成那一天起,中国天眼就在贵州的大山里,向宇宙深处发出最遥远的目光。投入使用以来,FAST科研成果频出,从脉冲星到引力波,引领着科研人员去探索已知世界的边缘。
中国天眼再升级,FAST核心阵试验样机建设启动
此前,为进一步提升FAST科学观测能力,中国天眼FAST核心阵试验样机建设启动,科研团队提出了一种低成本、可快速实施的射电望远镜阵列方案,充分利用FAST周边5公里内的优良电磁环境优势,建设24台40米口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与FAST组成综合孔径阵,即FAST核心阵。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首席科学家朱炜玮介绍,相较于在运行的百米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的灵敏度要高一个数量级,但是其分辨率与国际一流的阵列望远镜相比却要低很多。分辨能力和口径的大小有关,在FAST周围加一些辅助的望远镜,相当于把它变成了一个口径很大的望远镜,只是这个口径很大的望远镜里面只有一些很小的地方是真的有镜子的,那么它可以有很好的分辨能力,就使得本来已经很灵敏的望远镜,突然就有了一个能够分辨空间的成像能力,这是一个能力上的提高。
FAST核心阵效果图
成绩亮眼,FAST未来可期
脉冲星是宇宙中一种旋转的中子星。除了对脉冲星的监测,FAST自2020年1月正式开放运行以来,还在快速射电暴、中性氢、纳赫兹引力波等多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原创性成果,其中发现最短轨道脉冲星双星、捕捉纳赫兹引力波信号的初步证据等突破性进展,极大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射电天文领域的话语权。
未来,FAST将探索通过在望远镜周围增加辅助天线的方式来提升望远镜的灵敏度及空间分辨能力,实现从射电暂现源定位到综合孔径成像的跨越式能力提升。大幅提升的灵敏度及显著扩大脉冲星样本,将助力发现更多低光度和远距离脉冲星。对脉冲星的系统搜索也将极大提高发现罕见天体的概率,例如奇异脉冲星及脉冲星—黑洞双星系统,全面革新我们对中子星演化的认识,揭示不同类型和状态脉冲星的物理特性,开启强引力场中检验广义相对论的新纪元。
近日,美国一高中生使用生成式AI完成作业而引发纠纷的案件引起教育界的广泛讨论。
据美国知名科技媒体Ars technica报道,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高中生RNH(化名)因借助AI完成作业而被学校处罚,其父母哈里斯夫妇对此不满并提起诉讼,要求学校恢复孩子的成绩,遭美国联邦法院驳回,法院最终裁定校方处罚正确。
据报道,本案的主角是一名就读于美国马萨诸塞州Hingham高中的学生。2023年12月,该生在完成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历史项目的作业时,复制并粘贴了在线AI工具生成的文本,且未在作业中注明这一点。
对此,学校方指出,虽然他们允许学生用AI来制定研究课题和搜索资料来源,但该生却未经选择地直接复制了AI生成的文本,包括引用不存在的书籍。从文档的修改历史上看,该生只花了大约52分钟,而其他学生则花了7到9个小时做这项作业。学校认为该生违反了学校的学术诚信规则,因此进行了相关惩罚,包括作业被判不及格,并被要求周六留校察看。这一处罚直接导致该生历史课成绩从B降至C+,也失去了其参加国家荣誉学会的选拔资格。
面对学校的处罚,哈里斯夫妇表示强烈不满,他们认为,学生手册中并未明确规定学生不能使用AI,“他们基本上是因为一条根本不存在的规定而惩罚他。”
哈里斯向美国地区法院马萨诸塞州分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学校撤销对孩子的处罚。但该法院对双方提交的证据审理后,在本月驳回了诉讼请求。
法官认为,从目前的事实来看,没有任何初步证据表明老师在认定学生使用AI作弊方面过于草率。相反,学校在作出决定前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包括使用多个AI工具来检测作业、查看文档修改记录等。尽管学生手册中没有具体提到AI,但该校曾多次向学生强调了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对于处罚,法官认为,“学校在处理此类学术不端案件时享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
该案件结果引发了关于AI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广泛讨论。一方面,有人认为学校做法十分符合学术诚信的原则,维护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如果学生可以随意使用AI完成作业,那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将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人觉得学校的处罚过于严厉,缺乏灵活性,学校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如何合理使用AI,而不是简单地对其进行处罚。